运动康复专业简介
鞍山师范学院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结合学校特点,于2014年申办运动康复专业。运动康复专业是特设专业,自专业建立以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确立了符合我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条件,完善各项制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实现运动康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分保障。
自2014年首次招生以来,从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教学大纲编写及教材选择、考试及学位授予等构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新增部分实验室,购进专业实验设备,与原有实验室充分整合,为新专业提供了完善的实验条件,同时专业与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鞍山市长大医院、鞍山市学生保健所等康复机构和医疗机构实现校企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协同培养。
1、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鞍山师范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夯实基础求质量,提高素质求生存,培养特长求发展,服务社会求效益”的办学理念,立足鞍山,面向辽宁,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进步,主动配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以培养“体医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走“体医融合”的特色教育之路,努力把运动康复专业办成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型专业。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针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意识,具备健康理念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系统掌握现代康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运动康复诊疗 和运动防护技能,能在康复机构、健身机构、养老机构和社区等部门从事运动康复诊疗、运动防护指导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精准专业方向和定位,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学校以“立足鞍山,面向辽宁,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以本科教育为主,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多层次办学,在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师资力量、管理水平、育人环境和办学效益等方面达到新的水平。”为办学定位。运动康复专业定位在使学生能在社会康复机构、养老院、健身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从事运动康复、运动性伤病防治、社区康复指导、运动医务监督等服务的运动康复应用型人才。
坚持“体医融合”的发展方向,专业办学紧密结合康复人才市场的当前需求,并追踪社会的长远需要,不断加强运动康复专业的内涵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使之互相促进,不断发展。重点向健身机构、养老院、社会康复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领域拓宽,满足鞍山及周边地区,并辐射辽宁的运动康复人才需求。
3、加强课程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尝试多元化教学方式。近4年专业教师中1名教师评为“校级教学导师”,多名教师评为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康复评定学、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肌肉骨骼康复、慢性疾病康复、神经病损康复、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
(1)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尽早地参加到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在本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由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完成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运动康复社会服务中心》在鞍山市第六届大学生创业大赛、鞍山师范学院第四届创业大赛、鞍山师范学院第四届就业(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获得奖项。
(2)专业人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与境外高校实行互派学生到同类高校进行短期的学习、交流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习他校之长,体验不同的学习氛围,教学环境,接受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接触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学习、感悟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参与跨文化沟通和交流,为日后融入社会或国际社会打下基础。运动康复专业在培养康复专业的人才的国际化视野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借助学校资金资助,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境外交流。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高文韬同学于2017年7月24日至2017年8月5日,赴台湾亚洲大学进行短期参访研习和实践活动,近距离的体会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夯实了基础。
4、着力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本专业筹办至今,采取“内部培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选派教师外出培训”等手段,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本校现有专业教师5人,外聘鞍山市汤岗子理疗医院行业专家5人,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等环节教学工作。教师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既能保证理论教学的要求,同时也确保实践教学的需要。本校教师中博士在读1人,硕士2人。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人,高、中职称比例4:1。
专业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自专业开办以来近四年教师科研项目20余项,教师参加科研(教研)比例达100%,省部级以上获批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近20万元。发表编著2部;发表论文成果30余篇,人均发表论文5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近10篇。专业教师在长期的科研实践过程中,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5、完善基础课教学资源,打造专业实验室,购置文献资料
运动康复专业可使用的实验室总面积约22327M2,其中包括与其它专业共用的综合训练馆、健身力量房等场地。专用实验室近182M2。体育科学学院共有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77万元人民币,运动康复专业专用仪器设备价值超过98万元。
学校为体育科学学院资料室购置大量相关专业图书资料。院内资料室运动康复专业图书1100种,共计1500余册,科技期刊17种,电子图书量227种。图书馆开通了一条十兆的光纤接入国际互连网。所有流通的书目均可通过校园网、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连网进行检索。校内可以查阅“英文万卷书”、 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总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等多部电子版书籍,校园网还购买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CNKI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光盘版)、全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维普数字、万方数据库、博看数字资源等,可以直接查阅国内外文献,选择喜欢的国内外名校的课程进行在线观看和学习。
6、健康中国背景下亟需运动康复专业人才,专业就业前景好
本专业就业方向:康复机构、健身机构健身教练、养老机构、社区康复指导、运动医务监督、体育科研人员。截止到2019年,运动康复系已有1届毕业生,100%就业。有的同学顺利考上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深造。